- 清空播放記錄
您還沒有看過影片哦

- 多多輸入呀:121.77.114.97最氣這種半途終止的感情!
- 啊啥也不想說:171.10.40.140一部不那麽費裏尼的費裏尼電影,和羅馬風情畫很像,都是偽紀錄片風格,犀牛和普通人對應,藝術家的每次展現都源於彼此的嫉妒,隨風飄揚的骨灰,被海淹沒的電影,藝術在一艘行將沉沒的大船裏繼續前行了
- └├幻十三:121.77.197.222像曲香頌,去迷戀巴黎贈予戀人們的浪漫時分,像支流行歌,高調地相信愛情萬歲,還有不可忽略的文化記號。前段不經心地讀書、聽歌,走路,越是輕盈的邂逅越是念念不忘,越因分離憂心忡忡越緊緊靠近。尾聲講疾病講死亡,矯情卻是極盡文青敏感的
- 哦,嗚吼:106.85.200.83在BAMPFA第二次看。部分根據18世紀亞美尼亞詩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攝,但更多地是以詩句代替了詩人的形象。實際上詩句也很少,多數情況下靠視覺表達。詩句加起來應該不足50句。 也不能視為詩人的傳記,更多地是一種意識流的回憶錄,比如《當佩索阿遇見卡瓦菲斯的夜晚》。也有一些慢動作和靜止幀像塔可夫斯基和安哲羅普洛斯,還有點蠟燭的場景,風翻動被水浸透的書頁進行晾曬的場景,石榴被榨出紅色汁液的場景。 主題的基督教背景很強,反思上帝,神。但是建築格局體現了中亞色彩,有伊斯蘭風格。 破舊的石頭建築,被風蝕的雕刻,古代的文字,呈現了一個曾經輝煌的文明,很有曆史感。 大體上可以看到詩人Savat Nova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成長軌跡,但是又簡化了時間線索。
- 文水四幸:210.42.22.219純粹陷入個人情感的「純愛片」,太多無意義的低聲呢喃和起膩,仿佛全世界都與此無關,電影的「私人性」被無限擴大卻失去藝術本身更多值得討論,「純愛」/「同誌」仿佛成為一種「政治正確」,太多觀眾們被綁架了話語權。